欢迎访问爱游戏官网

热线电话:400-600-8888 | 中文 | English

产品中心

【48812】上甘岭战争中的“喀秋莎”

时间: 2024-05-25 21:16:14 来源: 铝壳

  右上:“喀秋莎”火箭炮后视图 左下:“喀秋莎”火箭炮正面图 供图:张鸿宇

  本年10月25日,是中国人民自愿军抗美援朝出国作战70周年纪念日。近来,笔者再次走进中国人民革新军事博物馆展厅,寻找自愿军那段艰苦卓绝而又气势恢宏的前史,探寻那些承载着血与火、成功与荣耀的勋绩兵器。

  在负一层兵器展厅里,一辆绿色的吉斯151运载车静静矗立着,车顶架起的滑轨上挂载着数枚火箭弹。经过下面的说明牌能够得知,这便是从前名扬天下的BM-13型火箭炮,俗称“喀秋莎”火箭炮,曾用于抗美援朝战争中的上甘岭战争。

  “喀秋莎”火箭炮到底是怎样的一种火炮?它是怎样出现在抗美援朝的战场上?其时它发挥了怎样的效果?本期,让咱们咱们一同走近它。

  1941年7月14日,德国中心集团军攻占了苏联的奥尔沙。战争完毕后,德军开端用缉获的苏军列车装载物资。忽然,一阵强烈的炮火漫山遍野而来。瞬间,列车和整个火车站化为废墟,德军死伤沉重。

  由于不知道是什么火炮能在极短的时间内倾注如此多的炮弹,形成如此大的丢失,德军官兵一度称其为“魔鬼火炮”。直到莫斯科会战打响,德军初次缉获了一具架在卡车上的火箭发射器,才揭开了这种隐秘兵器的奥秘面纱。

  1939年,苏联制造出世界上第一款火箭炮,隐秘命名为BM-13型火箭炮。

  这是一种多身管的自行火箭发射器,其发射器的主体是车载多轨迹定向器,选用电子打火的方法点着火箭弹尾端的推动设备来发射弹药。火箭弹战争部装有,落地后会产生剧烈爆破来杀伤方针,一次齐射能够发射16枚132毫米弹径的火箭弹,最大速度355米/秒,最大射程8.5千米,既可单个发射,也可部分连射,能在7-10秒钟内将16枚火箭弹悉数发射出去,再装填一次只需5-10分钟,因此火力凶狠。

  该火箭炮是由沃罗涅日州的“共产国际”兵工厂组织生产的。由于“共产国际”一词的俄文第一个字母是“K”,所以该厂把“K”字打印在炮车上作为本厂的代号。这种火炮在其时是新式兵器,归于肯定秘要,连操作人员都不知道其正式称号。

  兵士们十分喜欢这种炮,看到炮架上的“K”字,联想到其时苏联正盛行一首名为《喀秋莎》的歌曲,一起“喀秋莎”自身是苏联姑娘的常用名,所以给该炮取名“喀秋莎”。

  1942年斯大林格勒保卫战中,苏军以多门“喀秋莎”火箭炮与德军炮兵对射,瞬间火光闪闪、炮声隆隆,打得德军火炮成了哑巴。1945年柏林战争,苏军更是将“喀秋莎”火箭炮当作近战“刺刀”开道。他们将枕木垫在“喀秋莎”火箭炮后轮下,下降发射视点,进行平射。一些巩固的建筑物和垂死挣扎的德军,都在炮火下化为废墟。

  整个苏德战争中,“喀秋莎”火箭炮让德军吃尽了苦头,因其发射声响酷似管风琴演奏的声响,德军称之为“斯大林的管风琴”。

  1950年10月19日,中国人民自愿军从鸭绿江隐秘入朝。随后,抗美援朝战争正式打响。

  面临武装到牙齿的“联合国军”,自愿军的兵器配备较为落后,尤其是缺少重火力。可自愿军凭仗钢铁毅力,顶住了“联合国军”的强烈炮火进犯,获得了前三次战争的成功。当第四次战争打响时,自愿军迎来了苏联帮助的 “喀秋莎”火箭炮。自愿军将120门火箭炮配备给炮兵21师,下辖5个团。

  1951年9月1日,自愿军27军79师235团对后洞里阵地的美军打开反击作战。夜幕降临,炮兵21师203团隐秘抵达发射阵地蓄势待发。跟着指挥员一声令下,24门火箭炮一起开战,瞬间道道火龙落入美军阵地,美军死伤沉重。235团随即建议冲击,一举夺回阵地。战后,幸运活下来的美军惊呼“自愿军运用了原子炮”。这是自愿军运用“喀秋莎”火箭炮在朝鲜的第一战。

  1951年10月初,炮兵21师202团协同合作坐落朝鲜战场中线军作战,“喀秋莎”火箭炮再度上台。

  其时,与47军对垒的是声称美军“主力中的主力”的美马队1师。该师是机械化师,占据我方添木洞、正洞阵地后,凭仗巩固的防御工事逃避炮火。

  202团选用引蛇出洞的战略,提早抵达发射阵地刻舟求剑。47军先期扫射美军阵地,然后吹响冲击号,让美军认为47军建议了步卒进攻。美军从工事中出来建议反击。这时,枕戈待旦的202团“喀秋莎”火箭炮施行了齐射,炸死美军800余人。此役,47军一举夺回添木洞阵地。至此,“喀秋莎”火箭炮在抗美援朝战争中锋芒毕露,开端发挥重要效果。

  1952年10月14日清晨3时,美军第8集团军会集300门大炮、40架飞机和120辆坦克,向上甘岭区域五圣山前沿的597.9高地和537.7高地北山建议了进犯。在自愿军阵地上,均匀每秒钟落炮弹6发,终日落弹达30万余发,飞机投弹500余枚。

  4时30分,美军以7个营的军力,在飞机和火炮、坦克的援助下,分6路向我所据两高地建议强烈进攻。阵地上空硝烟弥漫,日月无光。上甘岭战争由此打响。

  10月14日至20日,是上甘岭战争的第一阶段。7天7夜的激战中,两边重复抢夺地表阵地,战争反常严酷。

  在这种情况下,自愿军首长决断决议,将21师209团配属给参战的15军,归15军军长统一指挥。

  10月19日,209团接到指令:今晚全团投入上甘岭战争。当天下午,全团24门“喀秋莎”火箭炮,分头从预备阵地动身,奔向发射阵地,并做好了预备。整个阵地悄然无声,炮群蓄势待发。

  16时30分,15军的104门火炮首要宣布咆哮,炮弹像雨点相同飞向597.9高地。一阵火力急袭后,15军炮火向敌后方延伸。在地堡里逃避弹雨的美军跌跌撞撞地钻出来,预备抗击15军步卒的冲击。这时,209团忽然施行了齐射。

  本来,15军炮兵施行的是假火力延伸,是为了保护“喀秋莎”火箭炮进行真实进犯。瞬间,很多拖着赤色尾巴的火箭弹,带着呼啸声掠空而过,就像一道道追逐的闪电。整个上甘岭上空的云层被映得通红,比朝霞还要艳丽。

  接下来是第二轮齐射,飞出的火箭弹连成一片火海,悉数倾注到美韩军阵地上。之后,209团敏捷撤出阵地,从进入阵地到打完搬运,前后只用了13分钟。美韩军绝大部分防御工事被炸毁。

  在强壮的炮火协同合作下,早已于18日晚上运动至特定方位的15军某部,兵分两路,一起向占据597.9高地和537.7高地北山阵地之敌施行反击。激战到深夜,悉数克复了外表阵地。

  尔后,209团又参与了数十次战争,给敌人以沉重打击。仅11月3日再次反击597.9高地时,该团两次齐射就歼敌数百人。

  上甘岭战争是抗美援朝战争中最艰苦、最剧烈、最严酷的一次战争。在仅3.7平方千米的狭小地域内,自愿军与美韩军共投入了10万军力,重复抢夺了43天,最终自愿军守住了阵地,获得战争的成功。

  战后,毛主席指出:“今秋作战,我获得如此成功,除由于官兵英勇、工事巩固、指挥妥当、供给不缺外,炮兵的强烈和射击的精确,实为取胜要素。”对此,自愿军总部颁发21师209团“百家争鸣,震破敌胆,兵士独爱你,敌人最怕你”奖旗一面。

  据美国新闻媒体报道,上甘岭战争美韩军与自愿军伤亡份额为2.3∶1,美韩军的伤亡有70%是由自愿军炮火杀伤形成的,其间很大一部分来自“喀秋莎”火箭炮。至此,自愿军将士开端称号“喀秋莎”火箭炮为“炮兵之王”。

  恩格斯从前说过:“枪是不会自己射击的,需求有英勇的心和强有力的手去运用它们”“赢得战争成功的是人而不是枪”。自愿军能赢得抗美援朝战争的成功,绝不仅仅是依托“喀秋莎”火箭炮等先进配备,而是由于有着英勇无畏的战争毅力,有着不怕献身的战争精力,有着灵活机动的战略战术。仅环绕“喀秋莎”火箭炮的运用而言,自愿军将士就能给咱们咱们带来不少启示。

  “喀秋莎”火箭炮口径大、弹群密布、发射速度快、战场机动力强,杀伤力和破坏力惊人。不过,它也有不少缺点,如发射时火光显着,阵地极易露出,然后遭到敌方火炮的炮击。别的,炮身没有防护,在一些范围内,飞机、兵士只需求用机枪扫射便足以形成丧命要挟。火箭弹在炮架上,只需有一发子弹打中、引爆了恣意一枚火箭弹,马上就会车毁人亡。

  面临如此高危险的战位,自愿军的炮兵没有一人畏缩,反而人人争当操作员。“喀秋莎”火箭炮及其所属部队在自愿军中具有特别位置,整个21师部队的车号是“84”,其他部队一见“84”车号,就自动让路,并鼓掌欢迎。这也是自愿军整体将士对火箭炮部队官兵献身奉献精力的一种礼敬。

  有军事专家作过这样一个风趣的比方:假设回到曩昔,给中世纪骑士一把自动步枪,假如他仅是骑上马用枪托砸对手的脑袋,不论他的动作多么娴熟,都不是军事革新。“喀秋莎”是世界上第一种火箭炮,它出现在抗美援朝战场上,怎么合理高效地运用它对我军炮兵来说不啻于一场军事革新。仅就火箭炮的运送而言,火箭炮入朝作战初期,搬运时沿公路跋涉,存在被发现的危险;后期为了荫蔽,采纳小路跋涉。进军途中,炮身被炮衣紧密遮盖着;车头、车顶都用松枝假装。导致其他自愿军兵士见到“喀秋莎”火箭炮,一度认为是架桥的钢架,把火箭炮炮兵误认作工兵。

  战术方面,火箭炮入朝第一战——后洞里反击作战中,21师203团采纳的是“炮阵地涣散装备,火力全团会集”“昼间指挥分队作业、夜间战炮分队开进”等战术。21师202团协同合作47军作战时,与步卒评论制定的则是“诱敌出巢、然后齐放”战略。上甘岭战争中,21师209团用的则是“深藏夜出、忽然进犯、打完就撤”战术。这些战略战术,最大极限地发挥了“喀秋莎”火箭炮长于远程奔袭、灵活机动的特色。

  如烈焰、似钢雹,入朝作战两年半中,自愿军火箭炮部队采纳“快去、猛打、快回”的游击战术,运用假火力预备、假火力延伸、假冲击、炮火假转的战争战略,先后配属过12个军,协同步卒参与巨细战争30余次,有力地援助了步卒作战,在抗美援朝战场上发挥了及其重要的效果,写下了浓墨重彩的一笔。

  1958年抗美援朝战争完毕、自愿军归国后,军器部协调了一台参与过上甘岭战争的“喀秋莎”火箭炮移交给军事博物馆。从此,“喀秋莎”开端在新的岗位上发挥新的效果,收成着无尽的爱崇与荣耀。(张鸿宇)